张含睿译评
(图片来源:新华社)
面对11月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知名战略研究员拉贾·莫汉(C. Raja Mohan)认为,相较于其他美国的合作伙伴,印度更有能力应对这一即将发生的政权更迭。不论获胜的是共和党候选人前总统特朗普,还是民主党候选人现任副总统哈里斯,印美关系都将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韧性。
首先,莫汉指出,与担忧特朗普回归的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盟友不同,印度在特朗普和拜登政府时期都加强了与美国的关系,有理由对印美关系的持续发展具有信心。然而,印度也必须准备好应对美国国内政治对印美关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回溯历史,自2000年3月克林顿总统访问印度以来,印度与美国的关系一直呈上升趋势。共和党的布什总统、民主党的奥巴马总统、共和党的特朗普总统和民主党的拜登总统都推动了这一关系的发展。在印度,印度人民党的瓦杰帕伊总理、莫迪总理和国大党的辛格总理也一直致力于深化印美双边伙伴关系。如今,美国是印度“最全面、最关键的合作伙伴”。虽然中国是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但同时它也是造成印度贸易逆差的最大因素。印中两国在其漫长且存在争议的边界上长期保持着军事对峙状态。俄罗斯是印度的重要军事合作伙伴,但与印美关系相比,印俄关系在经济和技术层面上的重要性较低。欧洲为印度提供了重要的贸易、技术和资本来源,但它不具备美国那样的地缘政治影响力,无法有效促进印度实现其国家安全目标。与此同时,印度侨民在美国已超过五百万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其次,莫汉表示,在过去二十五年中,尽管印美双边伙伴关系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在智库、媒体和学术界关于两国关系前景的讨论中,始终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印美之间的每一次争端都被看作是关系破裂的信号,关系中的每一次进展也伴随着质疑。公众舆论与印美关系战略演变之间的差距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在展望新一届政府时,这种差距可能微不足道。印度体制与历任政府的密切接触意味着其对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政策圈层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些圈子占据着大量重要的行政职位。反过来,印美战略界之间广泛的“二轨”外交也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关系。在过去几十年里,印度与美国国会进行了接触,并在两党建立了坚实的支持基础。美国企业界也在美国与世界的互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得益于两国贸易量的增长和技术领域联系的加深,印度还可以通过美国企业这一渠道支持美印合作。
再次,相较于特朗普在全球问题上广为人知的立场,许多批评者认为哈里斯的外交政策是一个“谜团”。然而,莫汉认为,通过回顾她作为拜登副总统的履历以及接受民主党提名的演讲等资料,仍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尤其是在印度特别关注的移民、贸易、技术和欧亚安全等领域。第一,在移民政策上,与倾向于采取严格措施限制移民的特朗普不同,哈里斯提倡与共和党合作,对移民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旨在促进合法移民的同时阻止非法移民的流动。只要美国的移民改革侧重于“择优录取”,印度就不必感到忧虑。目前,移民问题已成为美国政治的一个敏感议题,印度必须关注在美国的印度非法移民问题,并与美国政府合作寻找解决方案。第二,在贸易政策上,哈里斯批评了特朗普对所有进口产品征收10%关税的计划,将其称为“国家销售税”,并指出这将增加美国消费者的负担。这一立场给印度出口商带来了一定的安慰。哈里斯可能会继续执行拜登的政策,即构建以“弹性供应链”和“与可信赖伙伴深化贸易”为核心的“持久的全球经济秩序”。第三,在技术方面,哈里斯可能会延续拜登的政策,与欧盟、印度、新加坡和韩国等关键伙伴建立先进技术联盟。对于印度而言,哈里斯在世界技术中心之一的加州所具备的政治基础,在拜登政府中担任美国国家太空委员会主席的经历,以及在人工智能国家和全球治理领域的领导作用,都可能对她领导下的美国政府深化与技术伙伴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第四,在欧亚安全问题上,哈里斯抨击特朗普想要“抛弃美国的欧洲盟友”的主张,并重申了她对北约和乌克兰防御的坚定承诺。俄罗斯问题将继续成为印度与美国关系中的一个复杂因素。莫迪总理上周对基辅的访问体现了印度在平衡俄罗斯、欧洲和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决心和能力。同时,中国对亚洲安全的“挑战”一直是推动印美战略趋同的主要动力。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双方对于构建多极亚洲的共同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在拜登政府期间,这一目标获得了更多的支持。目前没有迹象显示,倘若哈里斯执政这一趋势会有所改变。哈里斯在过去四年里四次访问亚洲,一直处于构建美国联盟“网络”的最前线,其目的是“限制中国在印太地区的潜在霸权”。
最后,莫汉强调,维持政治互动与官员层面的交流,是伙伴关系恒久稳固的保障。印度必须做好准备,在现有坚实基础上再接再厉,以便在新一届政府领导下与美国建立更具影响力的印美全球伙伴关系。
(审校:杨鑫钰 编辑:杨倩)
原文于8月26日发表于《印度快报》
上一主题: 中印关系恢复的主动权在中国一方
下一主题: 印总理莫迪访问波兰和乌克兰:成果与未来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