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国家在巴以冲突中的不同立场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0日 浏览量:2666

张海龙译评

 印度总理莫迪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图片来源:NDTV


10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袭击,造成数百名以色列人伤亡。随后,以色列向哈马斯宣战,并对加沙地带和哈马斯基地进行了空袭反击。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呼吁完全占领加沙,并将哈马斯彻底摧毁。冲突发生一周内,已有近五千人死亡。遇难者中有数十名外国人。虽然巴以冲突地区与南亚在地理上被分隔开来,而且南亚地区的8个国家中,只有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和不丹4个国家与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巴以冲突仍然直接或间接地对该地区产生了影响。近日,尼泊尔政策研究所(NIPoRe)联合创始人桑托什·夏尔马·普德尔(Santosh Sharma Poudel)在《外交官》上就此事撰文,分析了南亚国家对巴以冲突的不同反应。


首先,普德尔列举了南亚国家对此次事件的应对措施。印度方面,莫迪总理发布声明表示,对所谓的恐怖袭击表示震惊,并称在这一困难时刻,我们与以色列站在一起,明确声援以色列。此外,对滞留在以色列的印度公民,印度政府发起了阿贾伊行动(Operation Ajay,以协助印度公民从以色列撤离。普德尔指出,自冷战结束以及1992年印以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的防务和贸易关系迅速改善。如今以色列已经成为印度第二大防务伙伴。他认为,近年来,印总理莫迪和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在民族主义和反穆斯林意识形态上的相似性进一步拉近了两国的距离,因此印以双边关系发展突飞猛进。但在冷战期间,印度却坚定支持巴勒斯坦。印度是最后一个承认以色列的非穆斯林国家,也是第一个承认巴解组织的非阿拉伯国家。可见印度的立场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印度外交部却表示,印度的政策始终没有改变。外交部发言人巴奇在例行媒体吹风会上重申,印度主张建立一个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可行的、与以色列和平相处的巴勒斯坦国


尼泊尔方面,有10名尼泊尔公民在此次袭击中丧生,还有数百人在掩体中避难。1012日,尼泊尔从冲突地区撤离了253名公民。此外,尼正在准备运回10名遇难者遗体后对其家属的抚恤工作。对于此次冲突,尼泊尔表示强烈谴责恐怖主义袭击,并声援以色列政府。但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近日在纽约举行的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时,也表达了对巴勒斯坦人民实现和平的坚定承诺。普德尔指出,尼泊尔是最早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但一直支持两国方案,同时谴责恐怖主义活动,不支持哈马斯及其行动。


其他南亚国家对此次冲突的应对措施也不尽相同。斯里兰卡对此次袭击和暴力升级深表关切,并呼吁巴以双方立即停止敌对行动。斯政府表示,冲突双方应该1967年边界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商定的两国领土范围,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巴基斯坦方面则表示,正在密切关注中东局势的发展,并呼吁建立一个稳定、拥有完整主权和领土的巴勒斯坦国。同时,孟加拉国对正在进行的武装冲突表示强烈谴责,并对以色列发出警告,强调使巴勒斯坦人生活在以色列占领之下,并在巴勒斯坦领土上强行建立定居点,不利于最终实现和平。孟方重申,两国方案仍是当前最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塔利班领导下的阿富汗发布声明称,这场冲突是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践踏被压迫的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并一再侮辱和不尊重穆斯林圣地的结果。由此可见,南亚国家对新一轮巴以冲突的立场存在明显分歧。


随后,普德尔对南亚国家的不同立场进行了简要总结。他指出,印度和尼泊尔称哈马斯为恐怖组织。与此同时,该地区没有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的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例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和马尔代夫,则都避免指责哈马斯,或对其表示同情,或直接支持其行动。冲突发生后,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数千民众举行游行活动,表示要与巴勒斯坦人团结一致。普德尔总结道,无论是否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几乎所有南亚国家都一致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并认为建立两个和平共处的国家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然而,南亚各国政府在具体措施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最后,普德尔指出了当前部分南亚国家在巴以冲突中所面临的困境。哈马斯所进行的恐怖主义袭击活动以及改善与以色列关系的现实政治考虑使得部分国家对哈马斯的同情态度难以持续。即使这些国家仍然支持巴勒斯坦建国,但如果哈马斯仍然继续进行此类袭击,那么南亚国家,尤其是非穆斯林国家在巴以冲突中将难以避免地偏向以色列。

(审校:孙小涵  编辑:祝嘉聪)


原文于1013日发表于《外交官》官网

https://thediplomat.com/2023/10/south-asian-countries-are-divided-on-hamas-attacks/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