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且最佳的机会——选择西方才会让印度成为一个大国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2日 浏览量:5288

李心航译评

2022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 

(图片来源:Rediffmail


近日,新美国安全中心智库印太项目负责人,丽莎·柯蒂斯(Lisa Curtis)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最后且最佳的机会——选择西方才会让印度成为一个大国》一文。作者在文中表示,印度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态度,暴露了其在多领域依赖于俄罗斯的脆弱性。因此,印度应该利用俄乌冲突这一机会,脱离俄罗斯的控制,并且大胆投向西方的怀抱。因为与俄罗斯相比,美国及其盟友能够在外交、财政和军事上向印度提供更多帮助,与美欧并肩作战并不会给印度带来任何损失。


文章指出,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民主国家不同,印度在此次俄乌冲突中始终保持中立态度,甚至在某些问题上选择支持俄罗斯。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印度积极地加强了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尤其是加大了对俄罗斯原油的购买。尽管印度的购买量仍远低于欧洲国家,但欧洲国家正努力大幅降低对俄罗斯的依赖。相比之下,印度给予了俄罗斯一条可能的生命线。对印度决策者而言,尽管令美国不快将会对印度的前景造成负面影响,但他们预计,印度对于美国制衡中国至关重要,因此印度可能不会遭到强烈反对。到目前为止,他们做出的判断是正确的,拜登政府对印度的中立表态只发表了温和的批评。


作者又将矛头指向中印边境冲突,她认为印度拒绝谴责俄罗斯的入侵行为,原因不仅仅是对于俄罗斯的军事依赖,而更多的是着眼于俄政府长期以来向其提供的外交支持,包括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支持,因此印度不愿与伙伴国家发生冲突。在20206月中印爆发边境冲突后,印度立即向俄罗斯寻求外交援助,希望俄罗斯能缓和紧张局势,防止全面冲突的爆发。印度官员估计,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力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大,因此它或许能够使得中国退让。而俄罗斯确实在中印边境冲突缓和后,牵头了一次线上的俄中印三边外长会议,以调解中印间紧张氛围。


作者接着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讲,印度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印度政府的做法是十分短视且极具危险的。虽然谴责入侵可能会恶化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但拒绝表明立场可能会疏远一个更强大的国家——美国。尽管拜登政府对于莫迪政府中立的态度表示不满,但也理解印度不可能在一夕之间便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值得注意的是,拜登政府的耐心是有限度的。随着俄乌冲突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如果印度始终不改变自身立场,美国越有可能将印度视为一个不可靠的伙伴国家。因此,尽管印度自身不愿意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选边站队,最终莫迪政府依旧需要在两者之中做出选择


作者明确表示,中立和支持是有区别的。随着俄乌冲突的加剧,印度继续进口大量的俄罗斯原油和天然气,美国可能会将印度视为一个纵容者。为了保持美国与印度不断深化的关系,美国的决策者们希望确保印度不会为俄罗斯的入侵提供便利,还希望印度摆脱对于俄罗斯的军事依赖。同时作者指出,如果美国想让印度进一步融入自己的阵营,远离俄罗斯,那就应该采取额外的措施,比如,可以让印度获得更多美国的敏感技术,以增强印度的防务能力;还可以激励美国私营公司在印度共同开发与生产更多的高科技军事装备,以使印度拥有大规模采购的能力。


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明显的美国中心主义,通过鼓吹美国优势,借机贬低中俄,蓄意挑拨印度与中俄关系。一方面,作者强调,对印度而言,拥抱西方可能会令其不安,因为印度有着引以为傲的战略自主的传统,它更倾向于一个不必在主要地缘政治集团之间做出选择的多极世界;另一方面,作者又针对中国说事,认为中国乐于利用印度的担忧,并在很大程度上享受当前的局势,甚至声称中国将这场冲突视为一个机会,通过承诺建立一个多极世界以拉拢印度,同时在莫迪政府与拜登政府之间制造隔阂。文章最后十分露骨地表示,印度不应该参与中国所建立的体系之中;印度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就是不被中俄两国所利用;同时印度还应该展示自身实力,包括公开反对俄罗斯的侵略,而不是被普京政府吓倒。这就意味着印度应该深化与美国的伙伴关系,只有美国才是帮助印度实现其大国雄心的最佳选项。然而,印度战略自主的传统决定其并不会如作者在文中所描述那般,追随美国以实现大国雄心,相反,印度依然会在各方势力之间摇摆,因为只有保持中立才是最符合印度国家利益的战略方针

(审校:万佳  编辑:邓修齐)


原文于531日发表于《外交事务》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india/2022-05-31/indias-last-best-chance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