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
(图片来源于:CCTV)
2021年3月15日,大连市两家企业通过数字人民币完成了一笔燃油交易结算业务,这标志着中国首笔数字人民币B2B支付结算落地。数字人民币具有不同于传统货币和私人数字货币的法律与技术特征,有利于政府管理和货币发展,但其存在相关规范缺位等问题,需要加以引导。
一、数字人民币的特征
当今世界,央行数字货币正成为国家主权货币的新趋势。自2009年比特币诞生,一系列数字加密货币、稳定币相继问世。相比于传统货币,数字货币具有去中心化、无国界流通、匿名、低交易费用等优势。为了应对数字货币带来的冲击,同时顺应电子支付的流行趋势,保障支付的安全性和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各国纷纷开始研究推出法定数字货币。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20年初发布的调查,全球参与调查的央行约80%开展了法定数字货币相关工作,其中40%已从概念研究转向试验阶段。中国央行于2014年开始进行数字货币的理论论证研究,随后开展实质性的发行推广工作。2020年以来,数字人民币陆续在深圳、苏州、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及冬奥会场景中推行。
数字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并向公众兑换,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采用银行账户松耦合,与纸钞和硬币等价,并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的可控匿名的支付工具。数字人民币相较于传统货币及电子支付有质的提升。数字人民币在使用上更易携带和储存,不易破损、丢失和被盗,无须找零,交易速度快,能够延伸出更多智能化功能和商业应用;在管理上能够减少纸币和硬币在印制、发行、运输、储存、安保等环节中的成本,节约财政开支。与电子支付相比,数字人民币采用去中介化的点对点支付,支持双离线支付,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进行支付,用户交易数据由国家部门而非私人企业保管,便利性和安全性相对于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说更高。
数字人民币在设计上不同于传统纸币和私人数字货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法律特征。数字人民币具有法定货币地位,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央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它以国家信用为支撑,功能地位与纸币相同,这是比特币等私人数字货币所无法比拟的。数字人民币还具有M0特性。作为现钞的代替,数字人民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贮藏职能与现钞相同,持有不会产生利息。二是技术运营特征。内容上,数字人民币定位零售型,面向公众,用于日常交易。运营方式上,数字人民币采用双层运营体制,先由央行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等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机构参与并承担客户识别、反洗钱以及用户数据隐私保护等一系列合规责任,与现有二元账户结构保持一致。系统设计上,数字人民币采用账户松耦合,数字钱包不需要绑定个人相关账户即可使用,减轻了交易环节对金融中介的依赖,极大地保护了用户隐私,使数字人民币具有可控匿名性。
二、数字人民币发行的影响
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充满着机遇。与现有的传统货币和私人数字货币相比,数字人民币呈现出全新、更好的品质。它不仅便捷民众的生活,从宏观和长远来看,使交易更有效率,数据更安全,监管更强大,给经济调控提供有效手段,为货币系统的发展创造坚实的基础。
在政府管理层面,数字人民币的大规模推行将对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和执法监管产生影响。一方面,数字人民币的推行能提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性。数字人民币因其数字化的特性,能够解决传统人民币体系下货币政策存在的时滞问题,更准确地作用于目标主体,提高货币政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数字人民币还能提高资金定向沉淀至底层或者目标群体的精准性,相应资金可以直接发放至目标钱包,极大程度上避免资金被挪用,改变精准扶贫等一系列财政政策的实施方式。另一方面,数字人民币的推行能够促进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等工作开展。在数字人民币体系下,由于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的特性,监管机构可以借助大数据系统追踪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等行为,获取每笔交易的真实金额和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在保护用户合理隐私的前提下,提高对洗钱、恐怖主义融资、逃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的识别效率。
在货币系统层面,数字人民币的大规模推行能够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和货币主权地位。一方面,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下,人民币跨境支付需要境外企业和个人开立人民币存款账户。数字人民币只需要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即可,要求和操作难度都低于开设银行账户,点对点的传输模式能有效改善当前跨境支付中面临的支付结算速度和成本等问题,一定程度上还能保护贸易双方不受美国基于SWIFT系统的经济监控,提升结算的安全性。使用成本低、交易效率高等特性将吸引其他国家采用人民币结算贸易交易。另一方面,数字人民币能够抵御其他数字货币的冲击。2019年Facebook发布稳定币Libra项目,试图建立起跨境超主权的数字货币支付网络,引起各国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2020年底,“Libra”更名为“Diem”,并准备于2021年推出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Diem作为美元的数字形式载体,会在数字经济领域巩固美元的领导地位。中国率先推出数字人民币并在国内和跨境支付中使用,有利于中国防范这类数字货币的外部冲击,抵御美元霸权,保护货币主权。
三、数字人民币发展的风险与对策
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同样充满着挑战。主权数字货币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处在不确定状态。目前国际上没有一套完善的标准可供借鉴遵循,仅有极少部分国家开展试点,并无大规模发行应用的先例。同时,由于各经济体主权数字货币的研发背景、目标、设计等有所差异,对金融体系的潜在影响不尽相同。中国法律对数字人民币也尚无具体的规制。数字人民币在正式发行后仍会面临的紧急意外情况包括并不限于:数字人民币的密钥遭到不法势力破解及滥用,以数字人民币为载体的人民币境外使用纠纷、数字人民币与外汇汇兑风险、数字人民币形式信贷危机、数字人民币国际化争端、以数字人民币为标的挤兑案件等。如何确保数字人民币平稳有序的推行,成为政府下一阶段探索的重点。
一方面,完善国内立法,为数字人民币提供保障。全国人大应加快《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落地,将数字人民币的法律地位确定下来,同时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者专门出台一部《数字货币法》,解决上文提到的数字人民币发展带来的可能风险,并且建立完善数字人民币的相关制度。中国应建立数字人民币跨境流动监测制度、国际收支预警制度;完善监管协调制度,除传统的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等监管机构外,邀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参加;建立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在充分研究和吸收较为成熟的欧洲《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中一些规则的基础上,通过立法保护数字人民币用户的数据隐私。
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央行数字货币国际标准。中国应加强同其他国家间的交流,与推出或计划推出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建立关于央行数字货币发展和风险监管的常设论坛。同时,中国应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20等国际组织顶层设计中来,推动关于央行数字货币国际标准和监管准则的制定,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从过去规则的执行者变为规则的制定者。努力促进建立一个规范、统一的国际规范,从而保障国际金融体系在数字货币时代稳定有序。
(作者是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戴悦)
参考文献:
[1]汤奎,陈仪珏.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运营: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研究[J/OL].西南金融:1-11[2020-11-09].
[2]刘向民.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法律问题[J].中国金融,2016(17):17-19.
[3]刘晓欣.数字人民币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分析[J].人民论坛,2020(26):86-91
[4]保建云.主权数字货币、金融科技创新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兼论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及国际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02):24-35.
[5]王鹏,边文龙,纪洋.“央行数字货币”的概念框架与国际进展[J].产业经济评论,2020(05):63-79.
[6]盛伟,彭娜,张祥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与推进路径[J].科学发展,2017(09):86-93.
[7]孟岩、邵青.Facebook数字货币:缘起、意义和后果[EB/OL].凤凰网.[2019-06-17].https://tech.ifeng.com/c/7nZWeYOPmiF.
[8]姚前. 理解央行数字货币:一个系统性框架[J].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7(11):154-162.
[9]张文生,赵洪君,刘仲果.数字人民币监管法律和制度基础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20(12):43-45+56.
The coming of E-CNY era: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and Prospect:
SUN Wen
On March 15, 2021, two enterprises in Dalian completed a fuel trade settlement business through E-CNY. This marks the first E-CNY B2B payment settlement in China. E-CNY has legal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urrency and private digital currency, which is conducive to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monetary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relevant norms, which need to be guided.
上一主题: “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下一主题: “跨境理财通”业务推出在即:原因、特征及意义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