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龙译评
(图片来源:亚洲发展银行)
随着印人党政府进入第三任期,其十年来的外交政策预计将保持连续性。莫迪政府的关键外交政策和倡议,如“邻国优先”政策和“东向行动”政策,预计将继续发展。“邻国优先”政策主要包括印度与其南亚邻国及中东“扩展邻国”的合作政策,旨在加强印度及其邻国在数字、交通、海洋和贸易互联互通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项目研究助理普利特维·古普塔(Prithvi Gupta)与Shivam Shekhawat就此撰文,对“孟不印尼”(BBIN)次区域合作倡议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其背后的地缘政治动因,并探讨了该倡议在交通互联互通层面的区域合作发展情况及挑战。
首先,作者对“孟不印尼”合作倡议进行了介绍。过去十年间,莫迪政府专注于推动南亚地区交通互联互通建设以及促进区域内跨境能源贸易。其中,印度加强与南亚其他国家互联互通的关键就是“孟不印尼”合作倡议。该倡议是由印度发起的一个南亚东北部次区域合作倡议。其目的是绕开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通过在印度东部、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之间建立一个涉及公路、铁路、港口、内河运输、航空和电力网络的次区域联通体系,加强各国贸易、跨境流动和民间交流,从而推动南亚次区域一体化进程。
其次,作者阐述了印度推进该倡议的地缘政治动因。作者认为,过去十年间,印度的邻国政策及其对推动区域一体化和互联互通的想法均发生了显著变化。长期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分歧阻碍了南亚区域合作的推进,也影响了南盟的有效运作。印人党政府于2014年首次上台时,曾向巴基斯坦发出共同审查阻碍两国关系发展因素的信号。2014年11月,为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在尼泊尔举行的第18届南盟峰会上成员国提出了机动车协议,但由于巴基斯坦的反对该协议未能向前推进。与以往的分歧处理方式不同,印度开始尝试采用次区域合作方式。2015年,印度与不丹、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绕过巴基斯坦,单独签署了一项机动车辆协议,即《客运和货运车辆交通管制机动车辆协定》(MVA)。这被视为印度利用次区域互联互通前景推动南亚区域合作的开始。此外,过去十年间印度在战略层面对巴基斯坦的关注有所减少,而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则成为印度关注的焦点。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地区的铺展,中国不断扩大在该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获得若干港口的使用和建设权,并不断与沿线国家加强政治和安全合作。作者提出,为了“对抗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印度不仅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同时也开始注重发展与邻国的关系,通过BBIN等平台加强合作,并试图将本国建设成为加强南亚国家间联系的中枢。印度认为,与志同道合且有政治意愿与印度合作的国家优先开展次区域合作的做法,将在短期内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并且有助于印度进一步制定长期区域合作的框架。
再次,作者简要介绍了该倡议在交通互联互通方面的现状与挑战。作者指出,交通层面的互联互通对任何区域的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内贸易都至关重要。而南亚地区政治和安全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一直是南亚区域一体化的一大阻碍。为解决这一问题,印度政府在南亚进行了一系列的跨境交通基建项目,旨在增强区域内贸易、商业和民间联系,推动该地区的整体发展。印度在孟、不、尼修建了大量铁路和公路,这些项目可以在区域国家间形成连续的运输网络,大大促进了各国内部及各国间交通互联互通。同时,印度还通过《客运、个人和货运车辆交通管制机动车辆协定》(BBIN-MVA)等多边协议与邻国协调政策行动,旨在消除法规和行政层面的障碍,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民间联系。然而,交通基建推进缓慢以及相关协议生效迟缓且不完整阻碍了该倡议潜力的完全发挥。改善交通互联互通需要快速、全面、协调的政策和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但目前这些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交通基础设施缺口,贸易配套设施建设相当落后,还面临着治理结构复杂以及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困扰,这导致区域内贸易额较低。
最后,作者总结道,印度推进BBIN的目标既有战略层面也有经济层面。一方面,加强区域一体化有利于为印度这样一个“崛起中大国”的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周边环境。另一方面,在中印关系恶化的背景下,加强与邻国的双边关系对印度的领土完整至关重要。作者提出,BBIN的主要合作领域为基础设施建设,且注重印度与其邻国的发展领域伙伴关系。然而,印度还需要进一步在金融、能源、数字化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以“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审校:杨鑫钰 编辑:杨倩)
原文于7月25日发表于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
https://www.orfonline.org/expert-speak/integrating-south-asia-through-the-bbin-corridor
上一主题: 重回谈判桌:解读印孟防务关系
下一主题: 印俄关系:战略劣势和战略自主的产物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