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ridge跨境支付试点项目完成:成果、意义及挑战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7日 浏览量:7492

关蕴珈

mcbdc 

(图片来源:香港金融管理局)


20221116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闭幕,峰会通过的宣言中强调要继续完善跨境支付合作。此前在1026日,中国深度参与的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支付项目——mBridge成功完成了试点测试并发布了报告,试点的参与者包括来自四个司法管辖区的20家商业银行。mBridge项目率先利用多种央行数字货币实现了企业间的跨境实值交易,是全球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跨境央行数字货币试点项目。mBridge项目的稳步推进回应了二十国集团改善跨境支付服务的需求,为各国中央银行利用央行数字货币进行跨境结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mBridge项目的主要成果

mBridge项目此次试点为期六周,在此期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中国大陆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20家银行使用mBridge平台进行了164笔跨境支付和外汇交易,总交易额超过2200万美元,其主要成果如下:

其一,验证了以mBridge Ledger(以下简称“mBL”)技术为基础的平台的可行性。与其他多边央行数字货币项目不同,mBL作为一种全新的原生区块链是由中央银行而不是由非央行实体开发的。因此,这一基础技术的核心是中央银行,每个中央银行各自运行的验证节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连接网络,使得每个中央银行都可以将其国内的商业银行装载到平台上。在此平台上,本地的和外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在不考虑管辖权的情况下直接持有和交易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同时,mBL实施了模块化设计,将支付、外汇、资本管理和合规等不同项目分离和模块化,以适应不同管辖区不断变化的需求。可以说,通过以mBL为基础的定制平台,参与者可以在多个管辖区直接实现安全高效的中央银行资金的点对点支付。

其二,确保了实值试点所需要的法律确定性。mBridge项目此次试点的成功离不开4家中央银行和20家商业银行之间的广泛协调和同步,且为了确保试点的法律确定性,参与者起草并执行了三份为试点特别定制的法律文件:一是试点参与协议,概述了中央银行在试点计划下的作用和提供的服务,以及商业银行参与者的权利和责任;二是平台运营条款,为商业银行使用mBridge提供总体原则和程序,包括平台上的央行数字货币支付和交易被视为已完成、不可撤销和最终交易的情况,以实现最终结算在平台上的法律确定性;三是其他条款和条件,概述了关于外国商业银行使用本国央行数字货币的特定货币规则,包括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条款和央行数字货币持有者在mBridge上的权利,这些条款和条件作为点击进入协议被嵌入在平台上。

其三,探索了在国际贸易中占突出地位并有助于以本国货币进行跨境结算的交易类型。mBridge是一个批发型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项目,此次试点主要测试了三种类型的交易:一是中央银行与其国内商业银行之间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和赎回;二是本国央行数字货币在商业银行之间的跨境支付(例如,阿联酋公司通过其参与该平台的商业银行以数字人民币向中国大陆公司付款);三是本国央行数字货币商业银行之间的跨境外汇兑换同步交收(例如,泰国银行与平台上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银行将数字泰铢兑换成数字港元)。此次试点搭建了41种独特的跨境点对点连接,使得每家银行平均都能与其他辖区的两家银行以至少一个交易对手的本国货币进行交易。


二、mBridge项目的重要意义

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在迅速发展,但支撑一体化的跨境资金流通系统的发展步伐明显滞后,支付领域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国内领域,跨境支付依旧面临着成本高、速度慢、可获取性有限和透明度不足的挑战。mBridge项目试图提供给中央银行和商业参与者一个可以直接连接的高效、低成本、实时和可扩展的跨境多边央行数字货币网络,以大大增加国际贸易流动和跨境业务的潜力,其重要意义包括:

首先,为解决跨境支付内部长期存在的挑战和摩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在单个网络上实现多个央行数字货币的点对点和即时交换,mBridge项目旨在解决跨境支付长期存在的低效问题,并提高国际支付中的金融包容性和促进创新。具体而言,mBridge提供的点对点联系显著降低了跨境支付中对第三方中介结构如代理行的需求,这使得跨境支付的操作流程更加简单,其速度、成本、透明度、效率、弹性等方面会获得明显的改进。同时,mBridge通过设计可以实现与传统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间的互联互通,这既可以降低参与机构接入mBridge的成本,又可以通过允许直通式处理来节省参与者的时间,还可以促进代理银行链接减少和交易流量减少的辖区的金融包容性。此外,参与者通过mBridge的共享平台进行实值交易的最终结算,可以在确保各个辖区中央银行资金安全的情况下降低现实环境中的结算风险。

其次,为其他辖区的央行探讨如何利用央行数字货币改善跨境支付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mBridge项目吸取了此前一些跨境央行数字货币项目的经验教训,例如加拿大新加坡联合的Jasper-Ubin项目、欧盟日本联合的Stella项目等,它作为一个单一系统、直接访问的央行数字货币模型,具有灵活的模块化框架以适应特定管辖区的政策、法律和监管考虑因素,相较于其他央行数字货币框架更具优势。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该项目对中央银行的价值并保证项目的透明度,许多中央银行已经被邀请作为观察员加入其中,包括菲律宾中央银行、印度尼西亚银行、马来西亚国家银行、以色列银行、韩国银行、瑞典中央银行以及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的欧元体系中心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纽约创新中心,这无疑将充分发挥该项目的潜力并产生强大的网络效应。

最后,为全球支付体系朝着更公平包容的方向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当前全球跨境支付主要依赖代理行+SWIFT模式,SWIFT作为世界领先的金融报文传送服务机构本应始终保持政治中立,但近年来却沦为美欧等西方国家发起金融制裁的武器。mBridge理论上能够绕开SWIFT直接完成跨境资金的结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乃至规避以美元霸权为基础的制裁。还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将中央银行资金的安全性扩展到国际结算上并缓解上述跨境支付的诸多痛点,mBridge还具有促进地区贸易的巨大潜力,能够进一步支持贸易驱动的经济增长。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跨境交易通常以少数主导货币结算,这些辖区面临着外币来源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以及金融稳定风险,而mBridge项目有利于更多地发挥本国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维护本国货币主权。


三、mBridge项目的可能挑战

mBridge项目已经完成概念验证和原型设计,正处于试点阶段,下一步要升级建立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并最终成为一个生产就绪(production-ready)系统,为全球央行提供开源的公共品服务。这一过程将耗费数年,在此期间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mBridge目前试点仅有四个不同的辖区参与,未来更多辖区的加入会给平台的运营和服务的提供带来技术上的挑战。在当前的平台上,没有央行数字货币系统的司法辖区支持以手动集成的模式连接,但是手动模式会增加交易流程的时间和摩擦,更多支付系统的加入也会给平台的控制和协调带来更多复杂的难题。因此,mBridge大范围的应用离不开中央银行将该平台与国内央行数字货币和支付基础设施无缝集成以及将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和赎回的流程自动化。而且,mBridge在与更广泛的系统进行交易前需要注意一些潜在的如货币替代等政策的影响。在试点阶段,确保mBridge尊重各辖区货币主权和政策的大多数控制措施都是由各中央银行手动实施的,手动操作同样会带来上述问题,因此未来需要将这些控制进一步集成到技术平台中,从而实现该平台的灵活性,以便为中央银行提供更实时、动态和全面的央行数字货币视图。

第二,mBridge涉及到一种全新的货币形式以及一个跨辖区的平台,这可能会在每个辖区引发不同的法律问题。mBridge已经向各个辖区提供了一份自我评估矩阵,希望访问平台或者成为参与者的未来成员可以使用该矩阵来评估自身是否能够在其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参与,或者是否需要监管改革。评估矩阵主要侧重于以下关键领域:央行数字货币的法律分类;中央银行的参与;平台运营者的角色;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制裁;结算的最终性;隐私法;附加领域(合同、知识产权、竞争和反垄断法、数据保存、网络安全、争端解决机制等)。由此可见,mBridge平台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十分复杂,而且随着平台进入生产阶段,法律条款需要更加全面、治理结构需要更加完备。即使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平台的设计来解决,但其余问题的解决仍需要大量的部门间协调。

第三,mBridge之外还有一些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正在开发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支付模型,这也会带来相应的竞争和替代压力。例如,SWIFT已经制定了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网络规划,意图作为中介平台继续在未来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支付中发挥核心作用。SWIFT拥有多年积累下来的用户规模和黏性以及成熟的标准体系,而mBridge从试点到真正实施推广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届时与SWIFT的竞争是其需要面对的难题。同时,各国对央行数字货币特别是其跨境支付的发展态度和研发进度截然不同,再考虑到国际合作可能面临的重重阻碍,mBridge的推动速度将十分有限。对中国来说,mBridge项目有望成为自身参与全球跨境支付革命的一个重要破局点,使其成为全球支付体系重塑中的中坚力量。这一前景也将引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担忧,为了争夺数字货币领域的国际话语权,mBridge可能会面临一些地缘政治风险。


(作者是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包蓉,李露)


参考文献:

[1]BISIH, the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the Bank of Thailand, the Digital Currency Institute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and the Central Bank of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Project mBridge: Connecting economies through CBDC[R]. October 2022.

[2]BIS. BIS and four central banks complete successful pilot of real-value transactions on cross-border CBDC platform[EB/OL]. https://www.bis.org/press/p221026.htm, 26 October 2022.

[3]沈伟,靳思远.信用货币制度、数字人民币和人民币国际化——数字钱包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J].上海经济研究,2022(06):78-93.

[4]财联社穆长春:mBridge既可对接本国CBDC系统 也可与现有的传统支付系统对接[EB/OL]. https://www.cls.cn/detail/1171791, 2022-11-01.

[5]香港金融管理局. mBridge项目:成功以央行数码货币为跨境支付及外汇交易进行真实结算[EB/OL]. https://www.hkma.gov.hk/gb_chi/news-and-media/press-releases/2022/10/20221026-3/, 2022-10-26.

[6]李兰玉,纪思雪,李芷颐案例分析 | M-bridge(数字货币桥)项目[EB/OL].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5NjA0MDE1MQ==&mid=2247493799&idx=1&sn=896e40ee4cc39e9a90cbface667fc00b&chksm=c005851ff7720c09d26a3780cd682502702e72b72a9c3d891862bcec611bd6a75994d6666c43&scene=27, 2022-06-30. 


The Pilot of the Project mBridge is Completed: Achievements, Significance and Challenges

GUAN Yunjia

On November 16, 2022, the 17th summit of the G20 ended in Bali, Indonesia. The declaration adopted by the summit stressed the need to continue to improve cross-border payment cooperation. Earlier on October 26, mBridge, a CBDC cross-border payment project that China deeply participated in,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pilot test and released a report. The pilot participants included 20 commercial banks from four jurisdictions. It was among the first multi-CBDC projects to settle real-value, cross-border transactions on behalf of corporates. It is the largest cross-border CBDC pilot project in the world so far. The steady progress of the mBridge has responded to the need of the G20 to improve cross-border payment, and provided new ideas for central banks to use CBDC for cross-border settlement.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