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含睿译评
(图片来源:印度观察家基金会)
9月15日至16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将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举行。这将是继2019年6月在比什凯克举行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后的首次面对面峰会。此前两届峰会分别以线上和混合形式在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举行。前印度驻哈萨克斯坦、瑞典和拉脱维亚大使阿肖克·萨詹哈尔(Ashok Sadzhanhar)特别撰文强调了此次峰会的重要性,并对会议形势作出了研判。
萨詹哈尔将领导人是否亲自到场参会看作一个重要的风向标。他指出,目前还不清楚除了同为本组织成员的三个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领导人之外,还有哪些领导人将亲自参加这次元首理事会。最有可能出席的是伊朗领导人,因为这是其成员国资格获批后举行的第一次峰会,伊朗已为此努力多年。此外,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的官方声明,但萨詹哈尔认为有充足的理由证明莫迪总理将亲自到访乌兹别克斯坦参加此次峰会。回顾过去,莫迪总理出席了自2015年以来的所有上合组织峰会。其次,在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的领导下,乌兹别克斯坦已成为印度在中亚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安全和战略伙伴。莫迪和米尔济约耶夫互动密切、相互理解,结下了深厚的个人友谊。两国元首互访频繁,米尔济约耶夫曾于2018年10月和2019年1月两次访问印度,莫迪也分别于2015年7月和2016年在出席上合组织峰会期间访问了乌兹别克斯坦。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对印度的重要性有所增加,原因有三。第一,乌兹别克斯坦是与阿富汗接壤的三个中亚国家之一。阿富汗已成为印度和该地区的巨大安全威胁,塔利班为大量恐怖组织提供了避风港。乌兹别克斯坦作为阿富汗最大的电力供应国,享有经济信誉,并积极与该国保持接触。乌兹别克斯坦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让塔利班相信,如果它希望得到全球外交承认,就应该确保激进组织不在该地区及其他地区从事恐怖活动。阿富汗现任领导班子还须走向代议制政府,并确保妇女、女童等少数群体的安全和权利。第二,乌兹别克斯坦在促进与中亚的连通性以及恰巴哈尔港和国际南北运输走廊的运营方面也发挥着核心作用。第三,印度将在于乌兹别克斯坦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正式就任下一年的轮值主席国。
萨詹哈尔认为对于俄中两国来说,此次峰会重要的目的之一在于发出两国并未被孤立的信号。他预测此次元首理事会将是“高朋满座”的景象,俄中巴领导人都将亲自到会。对俄罗斯而言,普京希望借此次峰会巩固其在中亚的影响力,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一直在下降。对中国而言,中亚对中国及其旗舰项目“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在最近几个月显著增加。在乌克兰危机之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制裁,通过俄罗斯向欧洲运送货物的路线受到了阻碍。乌兹别克斯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大大增加,预计明年将开通延迟已久的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以及连接中巴经济走廊的铁尔梅兹-喀布尔-白沙瓦铁路。此外,萨詹哈尔指出上合组织一直被认为是由中国驱动的。因此,中方领导人到场出席合情合理。俄中领导人还将重申2月4日在北京冬奥会上宣布的“无限制”伙伴关系。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两国与美国和西方的冲突现在已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突出。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也可能到场出席,他需要减轻自己目前面临的国内压力,巴基斯坦希望在上合组织中成为地区舞台上有影响力的参与者。
萨詹哈尔表示,如果普京出席,很可能会与莫迪举行双边会晤。这将是印方尝试了解俄罗斯在乌克兰未来目标,两位领导人携手规划双边合作未来方向,特别是在国防和能源领域的宝贵机会。而印中领导人会晤只有在中方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才能举行,因为印度不太可能提出双边对话的要求。由于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愿意放松其在实际控制线上的“扩张主义政策”,因此最高级别的双边会议能否产生任何重大的积极成果仍存疑。然而,莫迪可以借此向中方领导人传达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强烈而坚定不移的观点。由于一系列国内因素和双边考虑,莫迪和巴基斯坦领导人谢里夫不太可能举行会晤。目前,谢里夫的领导地位摇摇欲坠,尚不清楚他能在位多久。在这种情况下,印巴所达成的任何协议或谅解的有效性与寿命都显然有限。
最后,萨詹哈尔对印度在上合峰会的外交成果作出展望。莫迪总理将利用在撒马尔罕的机会,推进印度与伊朗在国际南北运输走廊(INSTC)和恰巴哈尔港的合作以及双边战略和经济方面的伙伴关系,并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领导人展开磋商,抓住加强双边和地区关系的新机遇,从而推进印度与这些国家的多方面关系。借此次峰会之机,印度将深化与多个上合组织成员国的伙伴关系,促进其在该地区的战略、安全、政治、经济和商业利益。
(审校:孙小涵 编辑:邓修齐)
原文于9月1日发表于梵门阁
https://www.gatewayhouse.in/players-partners-at-samarkand-sco-summit/
上一主题: 共识还是分歧:中美审计监管合作的突破路径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