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争后中印应走共存、合作还是竞争之路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1日 浏览量:5279

张含睿译评

auto_1935.jpg

(图片来源:印度快报)

 

后俄乌战争时代,中印关系将走向何方?印度战略界众说纷纭,近日,前印度军事行动总干事(DGMO)库马尔中将撰文称,“鉴于乌克兰战后的新形势,即自信的印度在全球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中国战略界需要重新评估其对印度的态度。两国正站在十字路口,这可能会影响两国未来到底会走上共存、合作还是竞争之路。”


这篇题为《乌克兰战争后中印应走共存、合作还是竞争之路》的评论文章首先耗费大量笔墨介绍了“灰色地带”与混合战争的作战理论。在这一叙事背景下,中国维护主权的行为被该作者视为是一种“灰色地带”威胁并对此大肆诋毁污蔑。作者认为,“过去几十年间中国与巴基斯坦愈发频繁地对印度发动了混合战争,以实现包括领土野心在内的国家目标。”除此之外,作者颠倒黑白,称自21世纪以来“在印度北部边境中国人民解放军试图从多方位以激化边境摩擦点、发动军事恐吓、实施战狼外交以及心理战等手段实现其战略目标。”目前中印双方已就边界问题进行了15轮军长级会谈、22次特别代表级别会谈,但“收效甚微”。中国改善边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为被作者称作是“蕴藏着更大的战略阴谋”,表示这些措施“不仅是为了发展边境村庄建设以谋求管辖治理合法性同时提高军事反应速度,更是在试图采取混合胁迫措施,使北部边界成为印度战略焦点,防止印度重新关注印太和其领海海域,从而对印度不断增强的战略信心造成不利影响。”作者强调,“印度必须注意中国遵循的‘三战战略’,即心理战、法律战、舆论战并伴有军事威胁配合。”混合战争没有明确的界限,重点在于直接或通过第三方代理实施信息战(IO)和心理战(PSYOPS)。“社交媒体武器化”的表征是大量虚假信息在社交媒体传播泛滥。在查谟克什米尔以及“拉达克东部”地区,还有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及乌克兰等国发生的一切生动地展示了“社交媒体武器化”的威力。作者分析指出,随着多边主义和当前多领域混合战争的到来,国家之间特别是印度、中国和巴基斯坦等有核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二元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指出,“为了解决当前安全困境,印度在保留其战略自主权的同时,正在通过风险对冲以对抗中国。”文章盛赞印度“在战略上非常精明地出牌”,支持多极世界和亚洲范式,而不是陷入零和博弈,以便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主导作用。目前印度大力推行的东向行动政策也是为了增强印度在东盟国家中的影响力,“调整安全、防务和贸易领域关系”以制衡中国。在大国关系上,作者认为印俄久经考验的准盟友关系正在因为俄中战略融合而“沦为国防合作和规模有限的经济合作。”该现象背后难掩印度对美打“中国牌”的实质,“幸运的是,印中关系恶化的同时美中关系也逐步走向破裂。”但是作者也认识到“其他大国与中印巴三边关系并无甚交集,纵使印度签署了一些安全联盟协议,仍不得不独自与中国和巴基斯坦打交道。”印度从未放弃追求战略自主和独立,在一篇名为《亚洲再次崛起,印度必须抓住机遇巩固自己的领先地位》的文章中,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研究员马图毫不掩盖印度的战略野心。他提出要“抓住美国影响力衰弱的时机,对国际政治潮流加以形塑而非单纯随波逐流,从而成为新秩序中的领先国家,这样一来便很少能有大国能对印度固有政策立场构成干扰。”


“乌克兰战争体现出,拥核国家间也存在常规作战的空间。”作者表示,这一现象使印度战略思考增加了一定实用主义和敏感性色彩。“印度坚定地认为,实控线问题将对印中关系的更多领域产生广泛影响,而中国则截然不同,呼吁双方将边界问题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就此,在文章最后,作者站在印方立场提出几点应对思路,提出要“在双方基础设施对称和非对称领域建立不同的机制;为实控线设定明确的红线与相对宽容的阈值;研究并积极应对中国《陆地国界法》;利用西藏、台湾、印度历史上的实控线主张进行影响渗透;提高网络、空间、电磁等非动能领域的国际法专业知识储备”等。


针对这些举措,我国也应该未雨绸缪,主动引领塑造中印边境地区管控模式,增强相关专业储备。同时持续关注、高度警惕、积极应对印方打出的西藏牌、台湾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如文中所言,“互信必须由双方一砖一瓦地建立起来”,“不断要求中国为促进与印度的和解迈出第一步”的印度,也应该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敏感性予以相应的尊重。

(审校:孙小涵  编辑:邓修齐) 

 

原文于5月10日发表于《News 18》

https://www.news18.com/news/opinion/india-china-should-take-path-of-coexistence-cooperation-competition-post-ukraine-war-5145313.html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