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0
申晨
(图片来源:360图片)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本月18日完满落下帷幕。为期三天的大会上,来自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16个国际组织的1600余位嘉宾围绕“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展开对话交流,并形成了《乌镇报告》。报告对当前互联网发展的重点问题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并全面总结了国际社会对此所做出的努力,最后对数字鸿沟、网络文化、网络安全、互联网治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个方面作了前景展望。这份报告秉承《乌镇倡议》的精神,进一步巩固和发扬了我国关于“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原则主张,从文化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三个方面全面阐释了本届会议“创新驱动造福人类”的主题。
一、文化创新:丰富网络文化,保障网络传播安全
报告指出,一年以来,各国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交流互鉴不断深化。特别是移动社交平台对文化多样性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2016年移动社交用户达24.4亿人,成为人们网络社交应用的主流。各类国际组织为促进网络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联合国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提出信息通信技术对保护文化创意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WSIS)十年审议决议提出要用数字技术保护和记录文化遗产。G20杭州峰会《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主张要通过网络空间繁荣文化,认可多语言原则的重要性。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提出,将年轻人对全球性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文化多元性和文化宽容的态度纳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6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世界语言地图”项目,促进世界语言在互联网上的发展。包含保加利亚、印度等39个国家和地区提交申请的53个多语种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字符串通过ICANN评估流程,其中43个已入根。
文化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网络文化深受西方主流文化的影响。互联网的传播性使得非西方接入国的文化主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一些西方主流文化的支持者将其所认为的“正确”、“民主”、“文明”的观点通过社交软件、BBS等互联网平台强加给世界各国的“文化异己者”,通过网络暴力或者和平演变的方式企图达到网络文化天下大同的格局。网络的开放性要求其在本质上应当是包容的,而不是排他的。目前较为单一的网络文化氛围期待国际社会进一步支持网络文化创新,这不仅能够推动其本身的多元化,还能够促进线下文化的多样性。在促进网络文化创新的同时,要坚守国际安全、国家主权和公民权利的底线。首先,要警惕恐怖主义和极端思潮的影响,根除其在网络空间传播的基础与土壤;其次,要甄别试图破坏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文化入侵,适当建立文化传播审查机制;最后,要重视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有效打击网上儿童色情,治理网络欺凌等。
二、产业创新:弥补数字鸿沟,促进数字红利共享
报告指出,目前各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信息通信技术领域保持创新活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规模正在高速扩张,全球弥合数字鸿沟的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互联网基础设施方面,移动蜂窝网络已覆盖95%的人口。预计2016年底,全球固定宽带用户数将达到8.84亿,移动宽带用户数将达到36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有75%和50%的用户带宽达到10Mbps。过去一年,全球IPv6增长翻番,有力支持未来基础设施的发展。在信息通信技术方面,2015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内,计算机技术类、数字通信类和电子机械类专利申请数量位列前三。报告预计,信息通信技术将继续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在创新技术产业方面,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预计2016年至2020年复合年增长率达22%,大数据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5年的0.14万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03万亿美元,中国、印度、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国还推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和项目。在弥补数字鸿沟方面,全球互联网用户保持增长,从2015年32亿提升至2016年3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1%。
网络技术创新产业从横向来看,涵盖了现代产业的各个领域,从纵向来看,贯穿了创意、投资、研发、生产、运输、销售、售后等各个环节。网络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产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在为产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从各个方面促进了人民福祉。但是,由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距,各国之间以及国家的各地区之间仍然存在数字鸿沟,使得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不能够从这场技术变革中获益,同时也阻碍了依赖创新技术的产业市场进一步扩大。互联互通是网络的原初精神,实现全人类平等无差别地接入互联网,这不但能够促进数字红利的全球共享,反过来也能够为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产业创造一个统一的全球大市场。为此,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当创造一切便利条件,使企业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创新及其相关应用中的引领作用。
三、制度创新:加强多方合作,推动互联网全球共治
报告指出,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将成为互联网治理常态,网络安全和互联网治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成为国际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在互联网治理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两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一是,在互联网参与主体多元化、社会扁平化的情况下,互联网治理框架如何能够充分发挥政府、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公民等互联网利益攸关方的积极作用;二是,面临数字鸿沟、新型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等诸多全球性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通过何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共识、通力协作,从而改变全球互联网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的现状。目前,国际社会在上述两个问题上已经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联合国信息安全政府专家组(UNGGE)确认,包括国家主权原则在内的《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准则适用于网络空间。G20杭州峰会通过了《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强调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技术团体和国际组织等各方应根据其各自的角色和责任充分、积极参与互联网治理。上合组织元首理事会会议发表《塔什干宣言》,支持在联合国框架内制定网络空间负责任国家行为的普遍规范、原则和准则。G2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金砖国家、东盟等均积极开展合作,共同应对网络空间的威胁与挑战,各国打击网络犯罪的双、多边合作机制相继建立。
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等技术带动下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在不断总结和完善上述探索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前行,敢于在制度设计上大胆创新,勇于在现有国际治理框架下促进变革。在国内互联网治理层面,政府要积极引导包括企业、社群、公民在内的多方主体参与,妥善平衡各方关系,营造一个适于创新发展的弹性治理空间;在国际互联网治理层面,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各国应尽快制定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国际组织要在预防和应对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的方案制定中发挥重要协调作用,同时创造条件和平台积极探讨互联网关键基础设施的归属和管理问题。
(作者是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国际法专业2015级硕士生)
上一主题: 埃镑崩溃及其对于中国金融安全与改革的启示
下一主题: 亚太经济合作呼唤亚太担当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