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航译评
(图片来源:Business Today)
7月26日,欧洲印度商业委员会(EIBC)的董事会成员阿比纳夫·库马尔在《欧洲动态》上发表了《技术重于泰山:为何数字技术需要成为欧印关系的核心》一文。在该文中,作者认为,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为欧印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重启提供了机遇,欧印关系的未来发展无疑将基于三“T”,即贸易(Trade)、技术(Technology)和最终的信任(Trust)。
作者首先引用了欧洲理事会前主席赫尔曼·范龙佩(Herman Van Rompuy)的观点,即欧洲惟有且总是在危机中取得进步,而每一次危机也是在复杂问题上取得“突破口”的机会。对于欧盟而言,其中一个机遇无疑是其与印度之间旷日持久的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该谈判于2007年启动,经过16轮谈判后却搁浅近十年,直到最近又兴致勃勃地重启了。
作者接下来指出,尽管此次贸易谈判代表面临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形势与15年前首开谈判时已大不相同,但他们仍然能够从近年来应对新冠疫情乃至俄乌冲突中吸取许多教训,从而对欧印未来关系的核心要务作出合理判断。为此,作者对决策者提供了三点“最重要的结论”:首先,技术在现代经济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必然的。作者指出,一方面,先进的数字技术不仅推动了创新、就业和经济增长,而且在新冠疫情蔓延期间,如果没有这些技术,现代经济就不可能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国家、公司和社区设法通过互联网、基于云端的基础设施、工作场所协作工具和电子商务能力,保持其银行、公用事业、公共服务、卫生服务和零售服务的正常运作。显而易见的是,投资于数字基础设施现代化的经济体,将更有能力应对未来的大流行病或气候变化所导致的破坏。作者还强调,即便不考虑这种至关重要的风险缓释措施,其对经济本身的益处也是巨大的。有研究表明,如果欧洲投资于正确的颠覆性技术,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边缘计算等,那么到2030年,其整体生产总值将提高14%,而这一增长几乎相当于法国的经济规模。
其次,必须与值得信赖的国家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作者认为,从最近的历史中得到的一个铁的教训是多样化和有弹性供应链的重要性。虽然能源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都将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但技术安全的概念需要重点关注。俄乌冲突清楚地表明,能源安全过度依赖一个持有截然不同世界观的国家,已经使欧盟在战略上处于弱势。如果一个国家的基本数字服务和硬件过度依赖一个可能与之发生冲突的国家,那么其未来经济将可能陷入瘫痪的境地。因此,欧盟甚或世界上每个国家在选择与谁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时都需要谨慎,而出于多种原因,印度看起来是天然的伙伴选择。作者援引欧洲议会议员兼议会与印度关系代表团主席索伦·加德先生的话说:“乌克兰的事态发展清楚地强调,欧洲需要尽可能地从那些忽视民主、人权和不尊重基于规则的制度的国家中解脱出来”,“我们欧洲不是与中国和俄罗斯,而是与印度这个伟大的国家有着更多共同的价值观。”
其三,人才将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技术部门本已存在的人才供应危机。据领英(LinkedIn)预测,未来5年将有1.5亿个新的技术工作岗位,但由于缺乏可用的技术人才,其中大部分工作岗位有可能无法得到配备。事实上,有一项研究估计,如果不解决这一人才危机,全球经济到2030年可能会损失高达11.5万亿欧元的GDP。就此,作者指出,印度可以在这方面向欧盟提供充分帮助。第一,在过去的50年里,印度的技术人才呈指数型增长,并一跃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人才服务中心。第二,印度的IT产业占全国经济的8%,雇用了510万名专业人员,他们既为印度公司工作也为欧洲的科技领军企业工作。如法国最大的科技公司凯捷(Capgemini),其34万名员工中有一半都在印度。第三,据印度软件和服务业行业协会(NASSCOM)的评估,世界上75%的高级数字人才已经集中在印度,其中有60万云计算专家和越来越多的数据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物联网架构师和许多其他专业人才。随着每年200万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毕业生加入劳动力大军,印度将继续成为全球人才的重心。因此,作者认为,欧洲必须获得这些人才,以促进其自身的经济增长和企业内部的创新。
文章最后指出,欧盟与印度之间的合作具有无穷的潜力,这将创造巨大的潜在收益。今夏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印度总理莫迪会面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成立了“贸易和技术委员会”。这对印度来说是首次尝试,同时也使印度成为除美国之外唯一与欧盟有这种机构设置的国家。作者强调,这为未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欧印关系的未来发展毫无疑问将基于三“T”, 即贸易(Trade)、技术(Technology)和最终的信赖(Trust)。
(审校:万佳 编辑:邓修齐)
原文于7月26日发表于《欧洲动态》
上一主题: 印度新任总统——德劳帕迪·穆尔穆
下一主题: 印度国防自力更生的发展与挑战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