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现代化:中国-智利自贸协定升级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0日 浏览量:3467

盛宇涵

 

auto_1249.jpg

(图片来源:新华网)

 

2017年11月11日,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与智利外交部部长埃拉尔多·穆尼奥斯分别代表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国-智利自贸协定升级谈判成果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智利共和国政府关于修订〈自由贸易协定〉及〈自由贸易协定关于服务贸易的补充协定〉的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议定书》的签订是中智贸易优化升级下的应时之举,体现了中国高标准、现代化的自由贸易发展趋势,也为中拉经贸合作提供了经验和样板。

 

一、中智自贸协定升级之背景探析

2005年11月,中智两国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并于2008年4月、2010年8月分别签署了关于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补充协定。2016年11月,在习近平主席对智利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智两国宣布启动中智自贸协定升级谈判,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顺利达成自贸协定升级文件。在当前全球数个双多边自贸谈判进展缓慢的背景下,中智两国之所以能顺利升级双边自贸协定,可以归结为以下原因:

一方面,中智两国在双边自由贸易中获益良多,具备深化合作的意愿和现实需求。2005年中智自由贸易协定的达成已使双方97%以上的商品实现了零关税,据海关统计,在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的十余年内,中智双边贸易额从2005年的80亿美元上涨至2016年的312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目前,中国已成为智利全球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智利也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智两国的贸易领域也在自贸协定下不断拓宽。虽然目前中智货物贸易自由化处于我国自贸协定的最高水平,但十年前的协定内容已无法满足当前中智两国多元、深入的经贸发展需要。在电子商务领域,目前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已逐步延伸至拉美国家,商务部发布的《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显示,智利为中国跨境电商全球十大贸易伙伴之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突破了中智传统货物贸易模式,也不可避免地步入了贸易管制的未知区域,其稳定发展亟需制度性保障。在贸易便利化方面,虽然大规模“零关税”的设定铺就了中智双边自由贸易的基石,但冗杂的海关程序始终制约着贸易供应链的通畅运行。此次自贸协定的谈判升级正是响应中智经贸各领域需求的应时之举。

另一方面,中智两国在经贸领域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基础与协商机制。位于南美洲西南部的智利共和国,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在经贸合作方面更是首个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签署双边协议、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拉美国家,因而中智两国良好的历史经贸关系奠定了双边合作基础。同时,中智两国建有政府间经贸混委会(1971年建立)和经济合作与协调战略对话机制(2013年建立),为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创建了协商渠道。

 

二、中智自贸协定升级之内容解析

《议定书》由序言和九个章节组成,除对原有协定的货物贸易市场准入、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和经济技术合作进行升级外,还新增了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电子商务、竞争、环境与贸易四大章节的内容。

(一)原有协定内容的升级

在货物贸易方面,此次升级谈判在原有的中智自贸协定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货物贸易自由化水平,双方总体零关税商品比例达到约98%。在服务贸易领域,《议定书》大规模地突破了原有服务市场的开发数量与质量,中国开放了商业法律服务、娱乐服务、分销等20多个部门市场,智利则在快递、运输、建筑等40多个部门对我国做出高水平的开放承诺。在原产地规则领域,双方对原产地规则进行了优化完善:将中国贸促会及其地方分会纳入原产地证书的签证机构范围;引入电子原产地证书以便利中智企业的使用和保存;简化“直接运输规则”以避免冗长的中转证明程序等。而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中智双方则新增了农业、金融、政府采购等领域的合作内容。

(二)新增议题内容的扩充

此次中智自贸协定升级谈判的亮点在于与时俱进地纳入了现代化、高标准的自贸协定新议题,开创了中智贸易升级新局面。其中,《议定书》在电子商务和贸易便利化领域的制度规定尤为瞩目。

在电子商务方面,《议定书》创造了有利的国际制度环境,提升了中智两国电子商务合作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具体而言,《议定书》规定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鼓励在商业中应用数字证书并努力实现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互认;中智双方承诺积极保护电子商务消费者,通过法律法规保护电子商务用户的信息安全;双方还积极推动电子交易管理文件与纸质文件的效力同等化,推进政府单一窗口建设。

在贸易便利化领域,《议定书》以降低通关成本、提高通关效率、维护企业利益为出发点,规定了公开透明法律法规、进一步简化通关手续、运用风险管理和信息技术提供高效通关服务、双方海关当局密切合作等十七个条款。此外,《议定书》还针对“贸易便利化”设置了日常磋商机制和定期召开的委员会会议机制,进一步保障中智双边贸易供应链的安全、便利和通畅。

 

三、中智自贸协定升级之意义剖析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智自贸协定升级成果的达成落实了这一要求,对中智两国间经贸拓展、中国的自由贸易发展和中拉整体合作具有显著意义。

其一,中智自贸协定的升级为两国经贸合作的拓深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十年的自贸红利使中智两国间贸易额和贸易领域得到了极大突破,中智经贸合作的制度需求也早已从传统的“边境上措施”延伸到“边境后措施”。在此次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智利贸促机构已和阿里巴巴、京东签订电子商务合作协议,而此次《议定书》中的有关条款则为务实推动中智电子商务合作搭建了制度框架。此外,《议定书》关于服务贸易领域的规定,进一步开放和便利了中智两国间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等服务贸易模式,对中智投资合作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二,中智自贸协定升级成果的达成,是中国积极推动高标准、现代化的自由贸易的又一例证。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以周边为基础、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此次中智自贸协定升级成果,不仅在货物贸易方面实现了98%产品零关税的最高开放水平,对竞争政策、环境保护等自贸新议题也规定了高标准,为中国与他国间的自贸协定提供了蓝图和范本。同时,在中国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勇立潮头之时,中国也与智利积极展开了相关领域谈判,引领国际贸易规则的现代化发展。

其三,中智自贸协定的升级将对中拉整体合作起到示范作用。在拉美地区,智利是最具竞争力、最稳定和最开放的经济体,在推动中国与拉美国家经贸合作方面是排头兵和牵线人。根据智利政府发布的《执政纲要2014-2018》,智利将亚太区域合作视为自身发展的机遇,并表示将发挥“桥梁国家”作用,利用自身广泛的自由贸易协定网络,联络太平洋两岸各经济体。目前在拉美地区,中国已与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签订自贸协定,正在研究升级中国-秘鲁自贸协定并与哥伦比亚开展自贸协定谈判。在智利的积极推动下,此次中智自贸协定的升级影响将会辐射至拉美其他国家,利于高标准自由贸易网络在拉美地区的纵深发展。

 

(作者为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国际法专业2016级硕士生)



 

High-Standard and Modernization: Upgrading of the China-Chile FTA

SHENG Yuhan

 

On November 11, 2017, during the 25th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Leaders’ Meeting, China’s commerce minister, Zhong Shan, and Chilean Foreign Minister Heraldo Muñoz, on behalf of the two governments, formally signed the China-Chile Free Trade Agreement Upgrading Document - Protocol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Government of Chile on amending the Free Trade Agreement and the Supplementary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rotocol”). The signing of the Protocol is a timely act under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Sino-Chile trade, which embodi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high-standard and modern free trade, and also provides the experience and model for the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珞珈山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E-Mail: whui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6726  传真:027-68755912

Copyright 201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文章版权均归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